近年来,迁安市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多元投入、多元管护,稳步增绿、精准护绿、有效用绿,坚持厚植生态底色,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增彩添绿,国土绿化多元投入提增量。迁安市通过政府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荒山绿化,鼓励企业、合作社、造林大户实施大规模集中连片造林。五重安镇与开滦林场、迁控集团合作,对荒山进行补植补造。2021年以来,各方累计投入资金875万元,造林3500亩,“主体得益、政府得绿”效果明显。这是迁安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多元投入造林绿化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21年以来,迁安已累计投入资金6443万元,累计完成营造林19.51万亩,今年完成营造林4.45万亩。
管绿护绿,资源管护多元化提质量。迁安市围绕林长制体系建设,设立市级林长25人,镇级林长312人,村级林长1851人。各级林长工作职责及责任区域明晰,实现了有效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形成了“组织在市、责任在镇、管理在村”的林长制体系,出台了一系列林长制配套制度,建立了“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的监管保护协作机制和森林资源审批监管协作机制。通过建立林长制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迁安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不断增强、服务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实现了从“建制”向“见效”的转变。与此同时,这市积极探索管护新模式,发挥开滦林场技术优势,加强合作,着力提高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管护技能水平,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小关村、红峪口村共有胸径20厘米至40厘米古梨树1000余株,为提高古梨树的管护水平,2个村集体与唐山至清矿泉水有限公司签订合同,由企业统一高标准管护,产出果品用于企业发放职工福利,果品产值按市场价格返给村民,实现了企业与村集体的双赢,提高了村民收益,让百年古树焕发生机。
点绿成金,生态林业多元发展促增收。迁安市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特点特色,结合森林村镇建设、矿山生态修复、林业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康养等创森特色亮点,积极打造“林业+生态旅游”“林业+特色产业”“林业+生态修复”多元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林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积极探索“林业+旅游”模式,促进林草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大五里镇山叶口村被誉为“青云仙境山叶口”,依托丰富的森林和地质资源,坚持以生态林业变富民产业为抓手,以“林业+旅游”为核心,持续厚植生态底色、美化山村景观、升级传统林果、实现生态价值,带动了产业、文化等多业态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林业富民增收的致富路。村里丰富的林场资源是景区发展的基础,景区带来的游客又让村民受益。核桃、板栗等坚果,林下的野菜、菌菇等土特产品备受游客青睐,山叶口村30余户从事土特产销售,年户均增收1.5万余元;催生出的农产品深加工品牌“栗乡源”“山叶臻品”“蔡记手信”等远近闻名;村内“栗子宴”等特色农家餐26家顾客满门,可带动年户均增收15万元。
积极探索“林业+特色产业”模式。杨店子街道亚滦湾农业公园项目,总投资1.8亿元,立足乡村林果业特色资源,以“桃文化”为起点发展生态林果业,发展桃主题文化旅游,助力产业提质增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建设萌宠动物园,成为迁安市野生动植物自然科普基地。亚滦湾原是滦河故道沙荒地,通过栽植桃树及其他景观树种,绿化美化环境,盖度达到40%以上,经过植被覆盖和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等方式,用10年的时间将迁安市区滦河西岸“冬春沙尘飞,夏秋荒草滩”的沙地,变成“绿树覆盖、瓜果飘香、四季采摘”的现代化农业园区。
积极探索“林业+生态修复”模式。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金岭矿山生态修复绿化项目,项目一期累计投资3.8亿元,修复矿山3300亩,修复原有山体4座,新建景观河道1500米,累计栽植松树、果树及银杏、黄栌等景观树木15万株、鲜花千余亩;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试种中草药400余亩,流转土地试种改良榛子树和钙果30余亩,修建观光铁轨3000米,昔日废旧矿坑蝶变为绿树成荫、波光潋滟、风景如画的生态公园,成为迁安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