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地的小棚第二茬就摘了450多公斤辣椒,比咱省水省肥,还长得这么好,今后还真得相信科技,跟着他们科学种田。”6月6日,中国农业大学驻滦南县姚王庄镇科技小院的试验棚里,十几个菜农对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宋宇运用水肥一体化栽种的螺丝椒赞不绝口。
滦南县科技小院成立于2014年6月,由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进驻并进行田野调查和试验研究,当时之所以选定姚王庄镇就是基于该镇有着坚实的蔬菜产业基础,菜乡需要人才和技术,学生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双向所需”让双方碰撞出科技的火花。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寄语青年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中国农大的研究生以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宗旨,以协同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目标,围绕“三农”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和零费用”服务农民和农业生产,先后开展了苹果绿色智能肥料开发、设施辣椒养分平衡技术、苹果盆栽及配方肥施用等实验,同时积极帮助菜农解决疑难问题。2022年,宋宇和他的同学给棚菜专业村李营村的所有棚室土壤采样进行养分含量、ph值测量,特别针对部分农民只重视施用氮磷钾不重视补钙导致辣椒出现叶小、日灼、脐腐病问题,结合土壤采样检测结果提出了科学的配方施肥建议,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解决了土壤板结及盐碱化问题。去年科技小院试验棚运用水肥一体化种植的辣椒与附近农民大棚辣椒比较,养分投入减少35.09%,辣椒坐果率单株增加29.41%,灌水减少 59.98%,土壤氮盈余占农户的20.31%,且蔬菜品质、产量大幅增加。
作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的“蔬菜之乡”,姚王庄镇为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研究环境。镇党委、政府专门协调李营村给科技小院安排了试验地块,将新落成的菜博馆指定为“科技小院实践基地”,今年又在各村建立起“科技小院联系服务点”,在育苗育秧、用水用电方面优先安排,在栽种、收获等需要劳动力环节及时提供帮助,使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和周边村民成了互帮互助的好朋友、好搭档。李营村老书记李志刚把闲置的老宅重新装修,让给研究生们居住,院子不大但设施齐全,也很温馨,住着非常舒服。村干部孙志春十年如一日关心关爱小院的研究生们,施肥、打药、上帘子、摘辣椒……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家里改善伙食,也不忘给孩子们送上一碗,俨然成了一家人。
在“农博士”与“土专家”的合作下,科技小院对姚王庄镇蔬菜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实现了科研与实践的双向互动。通过开展农技培训、兴农宣传,促进了当地菜农思想观念的转变,现在主动去找新品种、新技术,涌现出了绿源等一批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姚王庄镇镇长赵凯是华中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对科技小院也关爱有加,经常跟学弟学妹们探讨交流。他告诉记者,科技小院给姚王庄镇带来两大变化:一是通过技术改良,实现了降本提效。学生们实施土壤检测、试验,有针对性地指导菜农因地制宜进行灌溉施肥,过去广泛使用的化学肥料,现在基本被有机肥料代替,尤其是沼渣沼液的推广使用,肥料成本降低20%左右。通过实施节水设施改造,自动化滴灌基本取代了过去的沟渠漫灌,灌溉成本降低10%以上。二是通过更新品种,实现了提质增收。辣椒是当地种植历史最长的产品,且以普通尖椒为主。科技小院进驻后,积极引进、试验推广新品种,辣椒品种由传统的尖椒变为今天的螺丝椒、川椒、“辣妹子”等近20个品种,还陆续引进了甘蓝、球生菜、苦苣、菜笋、铁皮西红柿、贝贝南瓜等,产量、效益倍增。按照今年的销售价格,普通尖椒每公斤售价4元左右,螺丝椒高峰期每公斤售价10元左右,川椒达到12元。科技小院与滦南县绿源蔬菜专业合作社试验种植的“铁皮西红柿”,由于口感独特,每公斤售价可达到20元以上。目前,全镇棚菜种植面积达到2.65万亩,温室大棚达到12800座,全镇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占比、蔬菜产业从业人口占比均在90%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全镇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不足2万元增加到去年的3.6万元,成为滦南县共富程度最高的乡镇。2014年以来,该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河北省蔬菜品牌示范区,今年初姚王庄镇(青河沿甘蓝)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
“让科技之花绽放美丽田野”“以青春之我助力乡村振兴”,在科技小院试验基地悬挂着的这两幅条幅,就是科技小院研究生们发自内心的铮铮誓言。小院入驻滦南近10年来,他们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田野大地上,累计发表论文13篇,申请专利2项,其中2022年在国际知名学术杂志《Nature Food》上发表的《关于有机肥的精准施用策略》一文,引起国内植物营养学界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滦南科技小院已培养了侯俊、赵帅翔2位博士,王帅、郑成娟等12位硕士。